孙元涛学长本科毕业于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现在互联网行业从事技术架构规划和团队管理工作。
一、职业选择
当问起学长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这个专业和职业方向时,学长直言和个人兴趣以及自我特点比较匹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深度和延展性很大,既可以从事专业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工业界,根据行业趋势和个人发展选择偏业务架构或偏基础研发方向,而且工作模式受时间、空间约束都比较小,比较灵活。学长在校期间为了找到和验证自己的偏好方向,做了不少尝试,校内实践、实验室工作、大厂暑期实习属于常规过程,也参与过一个小型的创业项目,收获和感受是比较大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回头看也是比较盲目的,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策略。但无论是收获还是交学费,这个过程加深了自我认知,实现了必要的经验积累,也确定了毕业后先去商业技术综合型行业头部企业的方向,后面职业路径就比较稳定,盲目的情况比较少,出现偏差也能够及时调整。
二、校内实践
在深入谈到校内提供的信息办实践机会时,学长提及当时企业级 J2EE 是个新兴未艾的方向,期间也认识了当时几位学长大牛,大家一起设计和开发直接面向身边用户的应用服务,对于开发者来说自己的作品能直接面向用户,收到各方反馈,并修改优化,能带来非常积极的感受,同时对于自己的工程能力和产品感觉有比较明显的连带提升。另一方面,当时整个项目团队氛围融洽,成员风格也多样化,回想起来,学长感慨自己很幸运在求学阶段就加入了这样一个优秀的研发团队——有专门负责需求沟通和项目经理的师兄,有技术负责人兼 Team Leader(当时的日月光华 JAVA 版版大),有专职的前后端开发。团队成员合理分层,想法层出不穷,项目之余为了更好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开发了自己的外卖点餐应用,即使放到现在的一线企业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小团队了。
只是听着学长娓娓道来那段经历就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收获到了很多,除了技术上的进步还认识到了很多很厉害、很优秀的人。学长也表示同样的时间,能有机会在一个好的团队,相比自己埋头学、立各种 flag 和目标 push 自己,效果更好。这样的工作模式更符合人性。人的很大一部分心理期望和诉求就是自己做的事能被看到,能得到反馈,哪怕是不足的建议和批评。在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积累和认知进化到能和自身对话前,还是需要和周边反馈互动的。
三、真挚建议
接着学长凭借着自身的经验与阅历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许多十分实用且富有价值的建议。
①毕业后对出国、读研还是工作的选择
就这个问题,学长建议需要回到自我认知,问问自己擅长哪方面,是静心学术研究还是去业界发展,喜欢怎样的工作模式,是否有意向的导师或公司,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向都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技术路径。学长也提供了几个信息供参考:如果想投身工业界,本科毕业就能进头部大厂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近几年国内公司也都有和各大院校建立广泛的研究型课题合作项目,工作一段时间后了解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具备的资源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深造或创业方向。现在的大环境更加务实,相比留学学历,个人经历和能力更重要。
学长也建议在校期间加入一些专业的组织。如果希望留学,就提前留意导师实验室;如果希望尽快进入工业界,就留意一些好的有 geek 精神的研发团队。
②外企和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差别
学长在几家著名的 IT 外企和国内互联网公司都长期工作过,说了下大致感受:
外企普遍的特点是流程和技术平台基础设施成熟,新人培养体系完善,工作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确定,注重一线员工的 work-life balance。当然反过来个人发展通道相对比较固化,在一个大平台体系下容易按部就班。
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相对 “不确定性” 更大,遇到合适的团队和快速发展的业务可以高速成长,过程中流程和技术基础设施的缺失对个人反而是个难得的机会,亲身参与设计构建的过程能有机会更深入体会技术和业务的相辅相成,同时对于有明确向上发展诉求的同学提供了更宽广的通道。当然企业业务发展太快了,少部分同学也可能熬不住,比如业务方向经常调整,工作内容和个人兴趣不符、团队风格不 match、工作压力大没有个人生活等等。
两者的差别也来自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不同的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的人才特质可能大相径庭,工作后你会发现,你需要和不同背景的同事主管共事和协同,大家首要关注的是团队结果。作为毕业生,确实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选择挑战,除了多向师兄师姐了解公司部门情况,建议读书期间能够抬头看看窗外,在复旦期间提前做些目标行业趋势的分析调研,多和行业专业人士沟通,做些尝试,不怕犯错。
③关于不同岗位的选择
其实大型企业岗位分类很细,拿互联网行业技术类岗位来说,从最开始的前后端开发、测试岗位,随着业务规模和团队扩张,分化出专职的架构师、项目经理、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随着业务型态的丰富和研发交付模式的演进,大公司里的架构师又进一步分为企业架构师、解决方案架构师、应用架构师、系统架构师、数据架构师等岗位。
虽然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往后走,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无论是 T 字型人才,还是 Growth Hacker 的概念,反映了业界对人才既要也要的渴求。建议把握好主方向,加一个辅助方向,拿技术类岗位来说,如果数学基础好,offer 部门是广告推荐营销等企业主要盈利部门,选择算法岗发展会更好,但是基本的开发能力也得要;如果希望深入了解业务,研发人员更容易参与到企业业务部门决策和规划,除了应用开发能力,对商业和业务的理解,数据应用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再说到产品岗,在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中,要求产品同学最好具备几个特质:个性比较强势;善于沟通;对数据敏感;关注用户增长。目前各大公司对于产品岗的需求也是向年轻化倾斜,实习生、应届生产品经理已经不稀奇,对于有志于这个方向的同学是不错的机会。
作为一名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而言,孙元涛学长的话让我醍醐灌顶,让我明晰了要立足于自我认知之后再用做足准备的确定性来应对将来面临的不确定性。
撰稿: 19 级技术科学试验班施蒂妮
转载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
链接: 07 届计算机系孙元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